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清明時節 清明時節 慎重追遠 飲水思源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文/林信鴻 圖/本刊資料室

 清明,為四大傳統節日、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。傳統清明節是祭祖的大日子,祭祀先祖是為表達我們對先祖懷念、感恩、孝順的方式,而關於清明祭祖的傳統有一說與寒食節有關,因中國最早的春祭便是在寒食節。

相傳在春秋時期,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國外,一日乏食,隨臣介之推便割了大腿上一塊肉,烹給重耳食用,重耳感激萬分;而後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,是為晉文公,重賞了當初伴他流亡的功臣,獨忘了介之推,介之推也不邀功,帶著母親悄然隱居到綿山;而後晉文公親自到綿山請介之推,但介之推歸隱之心已決,幾次未肯下山,此時有人獻計火燒綿山,逼出介之推,大火燒遍綿山直至火滅後,人們才看見介之推背著老母,已在一棵老柳樹下燒死了。後來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死於回祿之災,下令將介之推的忌日定為寒食節,不許民眾開火煮飯,只能喫冷食、涼拌食品。雖然目前考據上,大多數學者認為寒食節禁火習俗的起源與介之推無關,但也為這個節日增添許多故事性。
 
考據學者指出,寒食節的真正起源,是源於古代的鑽木、求新火之制,古人因季節不同,用不同的樹木鑽火,有改季改火之俗,而每次改火之後,就要換取新火,新火未至,就禁止人們生火。傳統寒食節這天,人們會掃墓、郊遊、鬥雞子、盪鞦韆、打毯等,在古代,清明還不如寒食節重要,也因寒食節、上巳節、清明節相距甚近,為了方便,唐代時寒食與清明已並稱,清明本無太多文化內涵,而寒食、上巳則傳統豐厚,三相結合,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為一個重要的節日。
 
(點閱次數:396)